「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文人们总是靠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总是用暴力触犯律例。韩非子是法家的大名人,非常反感这些文人和侠客,觉得好好的社会秩序都被这些人给搞坏了,而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应该是高于一切的。
自东周开始,天下大乱,列国纷起,养士成风,,“士为知己者死”是那个时代最高的行为准则,他们既是权力斗争的工具,也是为报答知己不惜一死的战士,这种情况到了战国更是发展到了顶点,典型的代表就是“荆轲刺秦王”,基本上都是“轻生死,重情义”。
在秦一统天下,打抱不平,好勇斗狠的侠客在统治者眼中,则成了不安定因素。在国家机器的打击下,侠客开始蛰伏起来,至汉朝初期,已成了以“游侠”为主的市井侠客,由于整体无所事事,侠义精神的主题也变成了,以复仇斗狠为主题的“游侠精神”。
到唐代的时候,侠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游侠儿就是指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揍鸡逗狗的流氓地痞。这种情况一直到了宋代以后,代表正统的中原汉民族政权,逐渐在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攻伐中走向弱势,再加上贪污腐败横行,于是代表救世主的侠客在民间传说以文人墨客笔下应运而生,产生了很多有侠客精神的虚构人物及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