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战乱不断,诸侯国之间明争暗斗,互不相让。当此之时,秦国大举攻打赵国并占领了赵国的大部分领土,借此机会继续向北准备攻打燕国。到达了燕国的边境之后,燕太子丹很害怕,于是找到了荆轲,请教解决办法。荆轲想到用樊於期的首级来假意取悦秦王,而燕太子丹不忍心,于是荆轲私下找到了樊於期,并说服他为国家效力,于是樊於期自杀,荆轲取到他的人头,经历一番波折,荆轲带着人头和帮手上路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当时人们在送别荆轲时,荆轲自感凄凉,自唱自悲。春秋战国时代的侠士,可以说是吃穿不愁的富贵阶级,也是生命随时消逝的下层阶级。为统治者服务的他们,背负着太多无奈的情绪,同时他们的身上,也有着一些常人所不具备的胆识和行动,单从这一方面来说,他们是无畏的英雄,具有超人的胆识。
但是在后来朝代的变更过程中,中国的侠客也给我们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样子。荆轲,是战国时期著名侠客,也叫侠士,为人慷慨,具有高度侠义精神,所以本篇是以荆轲为例来探讨他们这种群体背后的英雄形象和对于国家、君王之间的一种好战心理。
《汉语大词典》中记载:"齐人。徙卫,人称庆卿。至燕,人称荆卿。燕太子丹奉为上客,衔命入秦刺秦王嬴政,事败被杀,事见《•刺客列传》。北周庾信《咏怀》诗之二六: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荆轲刺秦王
战国时期是诸侯兼并的鼎盛时期,七个诸侯国,有大有小、有强有弱。正所谓强者居之,能者控之,秦国是七个国家中的佼佼者,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就是秦国北上要攻打燕国。从荆轲身上,我们能看到古代侠士的形象,下面我将借荆轲奉命行刺具体分析古代侠士的英雄形象和征战心理。
提起古代侠客,总是能在我们的脑子里浮现出他们的俊美形象,身穿铠甲或长褂、长靴,身佩宝剑,腰间挂着玉佩,随风飘动的长发,坚定的眼神,眉宇间充满着豪情。还有另外的一种形象,就是眼神凶狠,脸上长满胡子,壮硕的身材,一身黑灰麻布衣服,手拿斧头或长刀,显得很不不羁。
荆轲
白天的他们云淡风轻,和所谓的朋友畅谈于酒肆茶楼间,谈论着他们的事情,与为君主出谋划策的策士不同,他们的任务小部分是出谋划策,大部分是行动;夜晚的他们则一改白天的形象,披上夜行衣,有武功的会飞檐走壁,少数不会的则乔装打扮,出入着深宫大院,经常做出一些令人震惊的举动,多数还有劫富济贫的举动。
《史记•刺客列传》:"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其实,不论是这哪两种外在形象,都是王族的"奴隶",他们是富有的,只要完成了主人给他们的命令,就会有花不完的银子。他们不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长相,只靠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也只有靠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自己的地位、自己的财富。
刺客装扮图
他们的外表是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但是他们的内在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内心,有一种劫富济贫的情怀,可以说他们是好战的。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许多侠士被当做一种有力的武器逐渐受到统治者和一些富家大户的重视,侠客逐渐显露头角。有能力的侠客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志向和能力,自主选择想要跟随的主人和君主,从而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地位和尊重,自己也能获得自信。
战国时期的政坛,更像是一个江湖,众说纷纭,各色各样的人物行走于各国之间。中国有着独特的侠客文化,因为他们经常在市井街巷中做出杀富济贫的举动,他们除了在君主中建立起形象之外,"然,其行必果"因而在市井百姓中建立起了威望。
战国时期地图
《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 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他们在大多数人心中,是英雄,威武且精神昂扬,是人们心中所向往的。尽管他们中有些人做了一些偏离正义主题的行为,但还是有很多内心像火在烧一般的风云人物在发光发热,例如《史记》中写到的曹沫、聂让、荆轲等人,为了报恩而行刺,他们有武力、有勇气、有信任、守承诺,重视自己和恩人的名声。
在《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中,描写荆轲悲壮赴死前的场景,易水送别;在与秦王会面,到献上樊於期的人头,再到精彩高潮的部分即刺杀秦王的场景,虽然未能成功,但是也是吓得秦王抱柱后躲藏。在这里,荆轲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形象,"图穷而匕首见",不畏惧强大,即使知道会失败,在决定的那一刻也没有发生改变。从怀里掏出匕首的那一刻,就是他英雄形象的最好展示。
荆轲刺秦
在他们身上,总结出来,可以看出几个共同的品质,这也能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流传下来的侠士精神。第一就是乐于助人,善于观察并解救处于困难境地的人,并且是不求回报的;第二就是做对的事,不管世俗的想法,勇于打破一些陈年旧规,不断更新观念;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讲究诚信,说过的话要能做到,对别人许下的承诺要实现,不能纸上谈兵,讲究救人要救到底;最后,就是说,虽然侠客追求地位和能力,但是仍旧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和谦虚的为人处世,不伐善,不炫耀,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
《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我们从后来的一些武侠小说中也能看到一些我们内心喜爱的英雄,他们的身上也同样具备上述这四种品质,举个例子,像是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金庸先生的小说,里面的武侠人物也可以说是古代侠士的呈现,古代侠士是这些人物的原型,他们的身上具备相似的品质。
伍子胥
说完了他们的英雄形象,我们再来剖析一下侠士身上隐藏的征战、好战心理。正所谓侠客,重点在一个"侠"字,侠客最开始是正义的存在,像前面讲到的那样。一个侠客的形成,需要具备全方位的品质,如武力值、智商、勇敢、坚持、初心等因素。
《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者》: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那时候的他们,有着良好的品质,是人们所向往的英雄。但是逐渐发展到后期,比如说汉以后,由于政坛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追求的不同变化,侠士的形象有所改变,他们不再是以往的洒脱正义、坚守初心的形象,而是成为了破坏安宁、恣意妄为的危险因素。人们的态度也在发生着改变,从战国时期的向往尊重逐渐变成了排斥,甚至想把他们除掉的态度。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主要来剖析一下他们心理的变化。
古代侠士风范
以前的他们,人才辈出,那么什么导致他们破坏国家或地区间安宁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的好战心理。从以前的他们,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一个鲜明的对比,战争的因素在他们之间逐渐地发挥了重要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作用。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对于中国游侠有系统记录的一篇巨作,在这里对他们的记载可算是比较全的,对于人们的变化的态度主线都有所体现。司马迁在他的著作里,对于侠客,他认为养侠之人尤其之多,他们成为了卿相之侠。
《史记》
在他的记录下,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侠客精神有了新的定义。之前提到,他们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同统治阶级抗衡,而现在,他们却逐渐趋于统治阶层的想法,不再与统治阶层发生尖锐的对立,这样他们登侯拜相的"梦想"才有可能实现,从这一点来看,他们的思想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因此,在他们的行动提现中,多数都带上了"战争"的标签。
古代侠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层,带有丰富的形象色彩。他们最开始的初衷和作为一股正义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是受到人们欢迎的。《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给我们的印象非常深刻,今天这篇文章里,借用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件事,再以主观正确的态度去评价古代侠客和中国古代的侠客文化。
我个人是很欣赏战国时期这些士阶层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侠客作为曾经的正义之士,是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研读的;他们身上的品质,像是一些乐于助人、诚实善良、不求回报、慷慨低调等,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品味古人古事之中升华自我,让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荆轲雕像
中国古代的侠士,是我们古代的重要财富,是那个时代的人才涌流,正所谓壮士为道,人在做,天在看。守住初心,方得始终,优秀的侠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天这个时代,侠士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打打杀杀,更可贵的是这种精神能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不断融入我们的生活,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入思考。
侠客精神在我们现今的社会随处可见,比如,扶与不扶?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习古代的侠客,善良正直。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守住初心,方得始终。我们不难看出,时代的文化,是随着时代的政治、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三者是同步的,互相影响。
参考文献:《史记》、《汉语大词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