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古代文人墨客,为何都会有侠客情怀?

青梅煮酒论英雄~侠客篇甲
2020年3月8日
董元奔‖侠客文豪·主观诗人·孤独斗士:民国大师“初识”拜伦
2020年3月10日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古代文人墨客,为何都会有侠客情怀?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紫骝马》 杨炯

侠客诗风的由来

中国古代战乱不断,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无数文人墨客忧心忡忡,而中国诗歌的侠客诗风也就是在这种战火纷飞的背景下逐渐诞生。中国诗歌的侠客诗风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那时起,对于侠客的描述开始出现在诗歌中,并且描写的主要是边塞的男侠客们,这类侠客往往都要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正义,爱打抱不平。

就像水泊梁山的好汉,路见不平一声吼,视钱财如粪土,及其重视兄弟情感,为兄弟可以两肋插刀,对自己的却看淡如水,骨子里浑身上下充满着一种好男儿的傲气。可是话说回来这种侠客在现实中是少之又少的,所以魏晋时期的侠客诗歌多是诗人们由于常年战火。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古代文人墨客,为何都会有侠客情怀?

而对美好生活产生的一种向往,一种精神寄托,就像西方有了耶稣,印度有了佛教一样,都是人们对现实的不满而产生的一种宗教信仰。当然,中国的侠客诗风绝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文化。

因为虽然魏晋时期的侠客诗风多是诗人们借由现实掺杂大量幻想而创作,但到了唐朝时期就已经不一样了,唐朝时期中国的侠客诗风达到了顶峰,而使人们创作的素材也不再是以幻想为主,而是很多诗人们的亲身体验。

唐朝的侠客诗风虽然也是以边塞诗歌为主,但不在是他们对边塞的想象,很多人亲自到边塞去生活,真正过了一次流浪,孤独侠客的瘾,不过有些人是自愿去边塞,有些人确实身不由已,不得不去边塞,比如杜甫等诗人,杜甫就非常崇拜侠客诗风,从他对李白的崇拜就可以看出,他自己也是个爱写边塞诗歌的人。

唐朝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大唐盛世,万国来朝,而侠客则是打打杀杀那种,为什么中国的侠客诗风会在大唐盛世达到顶峰呢?我觉得这就跟近代的百花齐放一样,人只有在吃饱喝足的情况下,和平的环境下,才会去考虑其他为题,也才有心思考虑其他问题,如果一个人连肚子都吃不饱,更别提什么诗歌创作、文章写作,科学研究了。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古代文人墨客,为何都会有侠客情怀?

正因为是盛世,人们有大量的精力去创作,而在和平盛世环境下,对于侠客精神来说是缺乏的,所以才会有大量的诗人前往边塞去亲身体验这种生活来进行诗歌创作。

饮酒与侠客

说起侠客就会想起美酒与宝剑,古往今来不论是诗人还是真正的侠客都与酒有着不可卸下的深刻渊源,侠客饮酒就如同一道风景,酒就像侠客的剑一样重要,形影不离。

在诗歌中,饮酒常常被用来描写友情,诗人的气质与生活,渲染侠客的豪迈与侠气。然而,唐朝之前的诗歌中很少有提到侠客好酒,根本没这回事,甚至侠客还不爱饮酒,可是到了唐朝,侠客的形象却与酒形影不离,到了明清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

唐朝侠客诗风的主题

一、侠客从军:唐朝的边塞侠客,有些是少年侠客,胸无大志,有些是西北游侠,吊儿郎当,性格好斗,有些则是逃亡边塞的要犯。但不管他们是哪一种侠客,骨子里都有一股相同的劲,那便是爱国。

我想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优良品德了,所以每当他们在边塞看到外族入侵,骨子里的爱国之情便会高涨。立志从军报国,这是一类。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古代文人墨客,为何都会有侠客情怀?

二、侠客的报恩与报仇:侠客最大的特点便是快意恩仇,,该报恩报恩,该报仇报仇,绝不含糊。报恩,尤其是报知遇之恩是典型的特质。而报仇,不管是为恩人,国家,社会,还是身边朋友或者自己,在古代来看,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各种典籍无不对其大加赞赏。

因此,侠客的复仇在盛唐时期反而成了一种盛行的风气。当然其中便分为男侠和女侠,两者有着很大的差别。男侠复仇主要为朋友、国家、社会、正义,女侠则恰恰相反,复仇只为家人复仇。

在侠客复仇的主题上,陈子昂《感遇三八首之三四》是代表作品。这篇作品讲述渤海边境的一位侠客士兵,在少年之时的侠客行为,以及他如何在犯案之后逃到边境,之后又如何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从军: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赤丸杀公吏,白日报私雠。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古代文人墨客,为何都会有侠客情怀?

三、诗人侠客:很多诗人非常仰慕侠客的行为,但奈何自己力不从心,对侠客崇拜不已,只能在自己的诗词歌赋中进行大加赞赏,来表达自己对侠客的崇拜与喜爱之情,并且常常将自己想象成侠客本人,将自己的遭遇,以及对侠客的种种理解和对边塞情况的了解全部写入自己的诗歌当中。

为什么古代诗人对侠客如此的痴迷,我觉得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遭遇不幸却又无能为力,碰到不公之事也是无能为力,所以只能将这种压抑之情全部放入自己的诗歌当中,一次来作为自己精神的寄托和慰藉。

还有一种原因便是诗人们对侠客的定义,除了少数会剑术功夫的诗人,如李白等,剩下的诗人全是文人。但他们却觉得侠客并不一定要是功夫高超之人才能称得上是侠客,有侠义之心,爱国重情之人,凡是有侠客特征的人皆可称为侠客,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文弱书生也将自己比作侠客的原因。

四、厌战与反战思想:在唐朝的边塞诗中,很多诗人与侠客是很厌战与反战的。虽然他们有着爱国心,一旦发生战争都想要从军保家卫国,但中国古代长期的战乱让这些文人侠客们早已厌倦了战争,来之不易的盛唐和平,大家都想去保卫,所以很多人在作品中都表达了反战之情,甚至呼吁用投降和谈判来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古代文人墨客,为何都会有侠客情怀?

侠客诗歌中的女侠

前面说到女侠与男侠的区别,其实中国的诗歌中女侠作品少之又少,但是女侠却有着特殊的传统。最早的女侠作品是从汉魏六朝开始,当时描写女性为宗族复仇为主,可能与当时社会的鼓励与支持有关,甚至还受到皇帝的表扬与赦免。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两首同样题目的《秦女休行》,以及曹植的《精微篇》。曹植的作品并没有细节描写女侠的故事,只是简略地将古代著名的女侠,如苏来卿、女休、缇萦等,加以歌颂一翻而已。当时最重要的女侠作品是《秦女休行》,出现最早的是左延年的《秦女休行》,描写秦女休为宗族复仇的故事。之后是傅玄的《秦女休行》,描写的是庞氏烈妇为父报仇。

唐朝诗人继承了汉魏六朝诗歌的女侠传统,当时最重要的女侠诗歌,首推李白的《东海有勇妇》。这篇作品与之前的诗歌,在女侠形象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一个重要而创新的特点,就是这位女侠精通越女剑法。换言之,这位女侠是真正懂得剑术的侠女。她应该是中国诗歌中的第一位女性剑侠。

诗歌中的男侠似乎总是面对道德的冲突与抉择。男侠在面对冲突之时,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牺牲自己来保留所有的价值。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古代文人墨客,为何都会有侠客情怀?

例如当韦道安知道张愔企图背叛朝廷之时,他陷于道德挣扎,因为张愔的父亲张建封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他又不能背叛君王,最后选择牺牲自己,来成全忠、义这两种道德。二是牺牲其中一个价值,而保留另外一个价值。例如冯燕在正义与情爱之间,选择正义而牺牲情爱,因而杀了张婴的妻子。

另外,在张婴被误以为是杀妻凶手而即将问斩之际,冯燕再度面对两种价值的冲突。一是自己的性命,一是正义,最后冯燕选择正义,出面自首。就是因为冯燕两次选择都是为了正义,因而被赦免其罪。

然而女侠没有所谓的道德冲突,只有复仇而已,只求成功完成她的任务。换言之,女侠的复仇只有道德的目的(为了尽孝),但没有道德的冲突。显然,在面对道德之时,诗歌中的男侠总是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而女侠却只坚守着一个价值——为家族复仇——因而没有所谓的冲突,也因而显得格外地轻松、自在。

结论

总而言之,中国诗歌的侠客之风从魏晋开始,到唐朝达到顶峰。男侠正义凌然,忧国忧民的特质,以及女侠像武侠小说般的快意恩仇。

诗歌的书写形式丰富多样,让我们独读出了诗歌中的思想,也看不到了侠客的身影,走入了诗歌的另一个世界,诗歌中的侠客既有刀光剑影,又有见义勇为,让读者既紧张又激动,侠客为中国诗歌增添了一份韵味与美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