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历史上被冤枉得最深的一个人了,只要一提到刘邦脑子里就会浮现流氓的形象。
这一说法是由鲁迅提出的,他曾经在演讲中公开便是刘邦、关羽、朱元璋这些人不过是一些得志的流氓,这样的说法在民国以后便流行开来了,一直到了现在。
尤其是近代学者更是从司马迁的《史记》中捕风捉影,穿凿了大量刘邦的故事去加深他流氓的形象。
但是他们完全没有注意到司马迁《史记》的时代背景,司马迁实际上是说刘邦是个游侠。
刘邦的流氓形象可谓是深入人心,刘邦真的冤枉
《史记》中有专门记载游侠的列传,里面有大量的游侠不事生产,专门四处行走浪迹天涯。
当然,刘邦算不上游侠阶层,因为他的家庭不算富贵显赫。我们翻开《史记》、《汉书》就会发现,当时的游侠之所以能够四处行走是现实条件支撑的,他们大都出身在富贵的家庭。
这里说的富贵还不单单指钱,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当时著名的游侠有郭解、楼护等人,后来投靠刘邦的张良也是当时著名的游侠,他们都是当时有钱有地位的一批人。
重利轻义的游侠阶层是当时社会上富贵的一群人
司马迁对刘邦的身世交代得很清楚,他既不是上层的富贵家庭,也不是底层的流民家庭,而是当时的中产。
刘邦的父母在沛县还算得上一个中等的农户,家里的田地不少,否则刘邦如何能够当得上亭长?
但是刘邦这个人不事生产,而是向往游侠的自在,《史记》中专门有一章记载张耳游侠,刘邦就曾经跟随过张耳行侠仗义。
但是刘邦敏锐地意识到游侠风气不是正途,因此才上演了芒砀山斩白蛇的一出好戏,开始了他的事业。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地记载了刘邦的出身,并未从道德上贬低他
近现代人之所以将刘邦和朱元璋等人列入流氓这一行列,根本上来说是混淆了流氓和流民的概念。
流氓在古代的意思其实指的是流民,没有过多的道德上谴责的意味。
流氓地痞这一说法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即便是流氓,也只是认为他不事生产跟流民一样。
《诗经》中有一首诗《氓》,这里面的氓的意思就更正面了,连流民都不是,就是指年轻的男子。
近代之人捕风捉影将刘邦塑造成一个流氓形象,其实是瞧不上他的出身。
人们在道德上攻击刘邦,其实是看不上他的出身
人们往往喜欢被身份高贵的人征服,而不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流民。
刘邦虽然最后夺取了江山,但是人们还是瞧不上他,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做不成游侠的流民。
当然,客观一点讲刘邦没有流民那么惨,但是和项羽这种大世家出身的人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刘邦少年时期仰慕侠客的风采,他抛弃了自己中产富农的身份,选择去追随当时著名的游侠。但是那些人根本瞧不上他,刘邦因此也沦落为了流民。
所谓的游侠不过是世家大族的工具罢了
在失望之后,刘邦也逐渐看透了这些所谓的游侠本质上不过是世家大族的玩物,在重义轻利的光彩外表下包裹着的还是邪恶的相互利用。
刘邦毅然决定走一条不相同的道路,虽然这条道路走得异常艰辛,但是他最终成功了。
后世的人抓住刘邦的一些小缺点不放,大肆从道德上攻击他,直到现在演变成了流氓形象。
刘邦归根结底是底层出身,他的行事方法自然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这也怪不得他。
刘邦的功绩不能被出身掩盖,更不能被随意涂抹
纵观刘邦的一生,他除了对老丈人耍了点小聪明,然后就是抛子烹父这样的原始反应之外,并无其他道德缺陷。
后世的人对这个老祖宗是有点看不起的,因此才会大书特书刘邦的阴暗面,完全不顾司马迁的原文意思。
刘邦这个大汉王朝的开辟者,如果真的和街上的小混混那样,怎么可能打下江山?那些污蔑他的人,才是最应该别嘲笑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