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偏爱武侠,“侠客”——氤氲江湖小人物们的“白日梦”

十首侠客诗词:带你感受传说中的江湖
2020年4月6日
《青2》段小薇颜值真村!cos古剑侠客,远不及正版小松菜奈太高级
2020年4月7日

中国人偏爱武侠,“侠客”——氤氲江湖小人物们的“白日梦”

随着金、古、梁、温等人的武侠小说畅销世界,中国人所独有的武侠情结也是传遍世界。崇拜武侠的中国人,将以武侠为背景的功夫电影带向了世界电影的最高殿堂–好莱坞,并且深受世人喜爱。

中国人偏爱武侠,“侠客”——氤氲江湖小人物们的“白日梦”

有了武侠,就必须有江湖,他们就像鱼与水的关系,互为依存的。而“侠”之大存者,“武”又是侠所使用的手段,两者合二为一称之为“侠客”。“侠”者,实力超强的体制外的人。

中国人为何偏爱武侠?这样的“武侠癖”又是怎么来的呢?这不得不从中国人都想当“老大”说起。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西方人见面,往往会将自己年轻化,而中国人见面则会争相攀“长”,“我是你哥哥”、“论辈分你应该叫我叔叔的”之类的话语屡见不鲜。武侠就是为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们提供一个“白日梦”的机会,让他们有一个得到“升华”的机会。梦境与现实互为表里,他们同属于一个精神符号体系。对于现实越是不满,就会越崇拜武侠,属于武侠系列的东西就会越流行。

中国人偏爱武侠,“侠客”——氤氲江湖小人物们的“白日梦”

剧照

武侠文化的流行与江湖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而体制管理真空就是武侠文化的流行源泉,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清朝的武侠文化比明朝流行,民国又比清朝流行,解放后比解放前流行。随着这些非正式的规则流行,那么展现出来的必定是正式规则的不够健全,甚至是脱轨,随之而来的就是武侠生态的泛滥。

中国人偏爱武侠,“侠客”——氤氲江湖小人物们的“白日梦”

剧照:《鹿鼎记》

《鹿鼎记》就是对韦小宝这样一个社会最底层的流氓人物,飞黄腾达的命运描写,揭示近现代社会的那些不合理性,江湖的存在就是为了体现社会体制的荒谬性。书中一反常态的讲义气、不择手段、美女等等,这些都是江湖的生存准则,通过对韦小宝这样一个“有奶便是娘”人物的描写,对近代中华文明进行了暗讽,反应了江湖化的社会伦理以及价值结构。这些东西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意识里。

“古典性”的东西在明清以后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江湖性”,这些东西将中国近代文化生生的变成了一个“江湖文化”。而这一切竟然要靠金庸先生的小说来为我们点明。中国社会离开了江湖就仿佛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了一般,唯有江湖才是所有疑惑的缺口。

中国人偏爱武侠,“侠客”——氤氲江湖小人物们的“白日梦”

儒家思想鼻祖孔子雕像

儒家讲究的是说学做并用,孔子的学问学校里可以学,而生活中照样也可以说学做并用,那些“三纲五常”、“长幼有序”、“尊贤敬老”等旧时代的伦理纲常,也要做到言行一致。《孝经》、《中庸》、《礼记》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规矩都是有据可查的;而治国之道,修身养性之法也脱不开“言必行,行必果”这些儒家思想的指导,“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必定不是儒家思想。

“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呢?那些刚入职的年轻人步入职场的第一步就是:搞定上司、领导“大哥”这些人际关系,正规书本上可没有人敢这样明目张胆的教你这些。而这些不能通过书本学到的东西或多或少的带有江湖气息。

中国人偏爱武侠,“侠客”——氤氲江湖小人物们的“白日梦”

剧照:《鹿鼎记》中擒鳌拜

搞好人际关系还只是小儿科,等到在“江湖”立定了脚跟,这些渐丰的乳臭小儿们,还要学习建立自己的私人社交圈,为以后的“飞上枝头变凤凰”奠定基础,做好这些基础功夫,说不定就可自立门户了,按照江湖黑话来说,就是达到了开“香堂”资格了。

而这些又是哪里来的呢?试看下,官场中有收门生的潜规则,江湖上有拜码头这样的规矩。两者一个身为“白道”,一个则为“黑道”本应水火不相容的,但这些门道却是相同的,没有实质区别。入了门并不代表学到家了,那些上不了台面的实用“学问”还等着他们去学习。

中国人偏爱武侠,“侠客”——氤氲江湖小人物们的“白日梦”

剧照:帮派争斗

清以前由于怕那些江湖帮派危及到他们的统治地位,所以那些江湖帮派是得不到官方认可的,多半是秘密结社。而到了民国时,江湖帮派已是渗透到了官场之中,甚至于那些文教卫系统也领域也被波及。那些江湖价值观、世界观也被普通大众所普遍接受。一时风气转向,民众争相效仿,江湖的烙印被深深的印在了生活当中,此时的“白道”已不再单纯是“白”了,而是变成了“灰”色了;“黑道”也不再是“黑”了,而是更“黑”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