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他兵出齐国三战三败,却又为何被誉为“侠客之首”?

侠客岛:火星,中国来了
2020年4月27日
侠客行一副
2020年4月28日

《史记》中他兵出齐国三战三败,却又为何被誉为“侠客之首”?

《史记·刺客列传》一篇中一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刺客。其中最有名气应该是荆轲,刺秦王,但他并不是“侠客之首”,而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所处时期最早的曹沫。因为是此人开创了不畏强权,舍身为国的侠义之士的先河。

时代背景

公元之前的周朝是以“周平王东迁”为时间界,分为前面的西周和之后的东周。从西周末期开始,周王朝已经日渐西山,大势已去。所以东周开始后,周天子更是再无统领各诸侯国的能力和威望,只能眼睁睁看着各方诸侯割据纷争,占地称霸。

《史记》中他兵出齐国三战三败,却又为何被誉为“侠客之首”?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图。

整个周朝的领地此时分为东部、西部和南部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内的诸侯国又存在纷争。南部以楚国最强,西部是秦国和晋国并列,而东部就是齐国为首。齐国因为领土靠海,盐政支撑,齐桓公领导的齐国在东部地区发展最为迅速。助力齐桓公称霸的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管仲,管仲是齐桓公的相国,负责给齐桓公在内政,外交,以及军事上各个方面出谋划策,积极辅佐齐桓公。所以等到周釐(xī)王的时候,齐国已经在东方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齐国南方的邻国就是鲁国,鲁国此时的国君是鲁庄公。战国动荡,齐鲁两国初期自然也是少不了兵戎相见。齐桓公在未启用管仲之前就曾两次讨伐鲁国,却都以失败告终。这之后,他才想起重用管仲,临海强国的家底加上管仲的辅佐,让齐国在后来的三次战役中都大获全胜,还收割了鲁国的汶阳区域的大片土地。而带领鲁国士兵打了三次败仗的就是曹沫。

鲁人曹沫

曹沫,是鲁国本地人,是因为勇敢和力气大被鲁庄王看中的,就任命做了将军,却不料没能带领鲁国士兵战胜强势的齐国。其实鲁庄王此人也算的上是一个明君,能够做到知人重用,审时度势。他在曹沫领兵接连打了三次败仗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重用他为将军。只是他没有齐桓公的家庭条件,国土没有临海,成不了“海上强国”,所以国力赶不上齐国。鲁庄公犯的另一个错误是他有机会杀管仲的时候没杀而是把他送给了齐国,导致管仲反而为齐国所用。

《刺客列传》: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史记》中只提到曹沫是“以勇力事鲁庄公”。过分强调曹沫的勇猛,让人往往误以为他四肢发达,却不懂谋略,但是曹沫其实是一个不仅有勇,而且还有智有谋的人。所以在鲁庄公决定委屈求全,答应去和齐桓公结盟求和的时候,他勇敢自荐,要求跟随前去。

《史记》中他兵出齐国三战三败,却又为何被誉为“侠客之首”?

曹沫肖像画

此时,曹沫脑中应该是有想法,有计划的。鲁庄公劝他:“老曹,我虽然喜欢你的勇猛,但是你三次败与齐国。此次你跟我去和齐国结盟,就算你不怕被齐人耻笑,我这脸上还怕有点挂不住啊!”曹沫反过来劝他说,“我此次请求和你同去,就是去一雪前耻的。”这说明,曹沫是对自己的计划是经过认真考虑的,是有相当把握的!而且背负着三败之耻的压力,却不忘想方设法为国雪耻,他的责任心也是相当强烈的。

柯盟劫持齐桓公

如此,曹沫便跟随鲁庄公去往柯地和齐桓公结盟。

到了结盟这一天,齐桓公早就安排布置好了土坛。齐桓公在土坛上传令说,只允许鲁庄公和一名随从上坛来。于是曹沫紧跟在鲁庄公后面往坛上走,曹沫是身穿铠甲,腰佩长剑,而且脸上丝毫没有害怕的表情。这时,把守土坛的官兵想要拦下曹沫,意欲下了他的佩剑。却不料曹沫睁大眼睛,咬着牙齿,瞪着他们,因为眼睛瞪得太大,眼角都已经裂开了!这可吓坏了把守的官员,只好让曹沫持剑登上了高坛。

齐桓公和鲁庄王相见之后略微叙旧,曹沫和管仲分站两旁。待吉时一到,齐、鲁两位君主就要歃血誓盟。就在他们两个要拜倒行礼之时,曹沫猛地向前两步,进到了齐桓公的旁边,一手抓住了齐桓公的胳膊。大喝一声:“谁敢上来!” 这一下吓坏了管仲和左右的士兵,也不敢上前救齐桓公。

《史记》中他兵出齐国三战三败,却又为何被誉为“侠客之首”?

曹沫劫恒

管仲忙问:“将军有何要求,不妨说来,可不要伤了我家君主!”曹沫就说:“我们鲁国确实没有你们齐国强大,但是你们不要太恃强凌弱。现在既然是两国修好结盟,你们又是打着扶持弱小的旗号,那之前侵占的我们鲁国的大片疆土必须还给我们,才能与你结盟!”管仲对齐桓公说可以答应他,齐桓公现在人头在曹沫手上,一听相国如此说,马上喊:“将军,我答应你。”曹沫达到目的,放开齐桓公,退居一旁。结盟仪式继续进行,两国君主宣誓结盟。而且结盟之后,齐桓公果然把鲁国汶阳的大片土地还给了鲁国。

千古留名,影响深远

诗云:森森戈甲拥如潮,仗剑登坛意气豪。三败羞颜一日洗,千秋侠客首称曹。

曹沫是有侠客精神的,因为他在做劫持齐桓公这件壮举的时候,更多的想的是国家,而不是他自己。什么是侠客精神?两千多年后的金庸先生在书《神雕侠侣》中写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只有为国家,为人民百姓着想,才称得上一个“侠”字。而且有的时候往往是需要把自己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后,有着舍生取义的精神和觉悟的。

有人说,“齐桓公当时受制于曹沫,威胁之下,如何敢不答应,他曹沫就是算准了这一点,才敢行动,有何危险?”

可是齐桓公未尝没有想到过反悔。它齐国国富民安,兵强马壮,结盟之时,受此大辱,完全可以怒攻鲁国。真要到那个时候,按照鲁庄公的胆性,再稍微思量一下局势,是必定会把曹沫送给齐桓公砍头的。曹沫也是一个深谋远虑,心思缜密的人,他一定也能想到这一点。所以说,虽然有赌的成分在里面,但其实曹沫是做好了牺牲自己,为国为人民的心理准备的。

曹沫劫持齐桓公从另一个方面讲,是开创了不畏强权的先河的。他虽是鲁国将军,但是官再大也不会成为诸侯。曹沫敢于自己一个人去对抗君主王权,也是需要极大的胆量和魄力的。

《史记》中他兵出齐国三战三败,却又为何被誉为“侠客之首”?

荆轲刺秦王

又或许后世之名刺客,如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之列,真的是受到“侠客之首”曹沫的影响,才得以留名青史的。你们怎么认为呢?欢迎留言和我讨论!

END.

我是柯大侠,想结识更多侠义之士,请关注我的账号:柯大侠说书。看完记得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